焦点新闻
近日,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,《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》正式公布并施行。这项新规的出台,标志着平台经济税收监管迈入规范化、制度化新阶段。在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,这项政策将对平台企业、平台内经营者以及广大从业人员带来哪些影响?企业又该如何应对?本文将为您深入解析。
一、明确报送主体与范围,构建涉税信息报送新框架
新规清晰界定了报送主体:所有符合《电子商务法》定义的互联网平台企业,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以及其他提供网络经营场所、交易撮合、信息发布等营利性服务的组织。其报送对象涵盖两类主体:
1.平台内经营者:在平台上从事经营活动的商家或个人;
2.从业人员:通过平台以个人名义提供营利性服务的自然人(如主播、网约车司机、外卖骑手、自由设计师等)。
报送内容聚焦两大核心:
身份信息:如姓名/名称、身份证件号码/统一社会信用代码、联系方式等;
收入信息:上季度在平台取得的相关收入情况(具体类别和内容由税务部门细化)。
报送时限要求明确:
首次基础信息报备:规定施行起30日内或平台开始运营起30日内,报送平台域名、业务类型、运营主体信用代码及名称等。
季度收入信息报送:每季度结束后次月内,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及从业人员的身份信息及上季度收入信息。首次报送将于2025年10月进行。
二、减轻企业负担:这些情况无需重复报送
新规充分考虑了平台企业的操作成本和效率,明确以下情形免予报送或无需重复报送:
便民劳务从业者收入免报:从事配送、运输、家政等便民劳务的从业人员,如其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或本身未达起征点无须纳税,平台无需报送其收入信息。这大大减轻了平台处理海量小额、免税收入的报送压力。
历史信息不追溯:规定施行前(2025年6月24日前)的涉税信息,平台无需补报,遵循法不溯及既往原则。
已申报信息不重复:平台在为经营者或从业者办理扣缴申报、代办申报时已向税务机关提交的涉税信息,无需通过本渠道再次报送,避免数据冗余。
信息共享防重复:要求工信、人社、交通、市监、网信等部门与税务部门加强涉税信息共享。通过共享已获取的信息,税务机关不得要求平台重复报送。
三、强化责任与安全:平衡监管与隐私保护
新规在要求平台报送信息的同时,也明确了责任边界和安全保障:
平台核验责任:平台需核验所报送信息的真实性、准确性、完整性并对此负责。但若因经营者或从业人员自身过错导致信息问题,且平台已尽核验义务,则不追究平台责任。
税务核查权力:税务机关有权根据监管需要对平台报送的信息进行核查,并在开展检查或发现风险时,要求平台及相关方提供更详细的合同订单、交易明细、资金流水、物流信息等作为支撑。
信息安全双保障:
o平台方:须依法依规保存相关涉税信息。
o税务机关:对获取的信息依法保密,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,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,采取加密、访问控制等技术和管理措施,切实保障信息安全,消除信息泄露顾虑。
四、税负影响:合规者无碍,隐匿者“现形”
针对*受关注的税负问题,官方明确释放了稳定信号:
平台企业自身:仅履行程序性报送义务,其自身税负不会变化。
绝大多数合规经营者及从业者:税负不会产生大的影响。特别是众多符合条件享受税收优惠的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从业者(如月销售额10万以下免增值税、年综合所得12万以下且扣除后基本无需缴个税等),税负不变。
主要影响对象:新规主要影响的是此前存在隐匿收入、未如实申报纳税的部分经营者或从业者。随着平台将其真实收入信息报送税务机关,这部分主体的税负将依法回归到其应有的正常水平,体现了税收公平性原则。
五、落地保障与展望:配套措施紧锣密鼓
为让新规在10月首次报送前顺畅落地,税务机关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:
1.完善配套细则:税务总局将尽快出台配套公告,进一步细化信息报送的具体类别、内容、数据口径、标准及操作流程,明确“谁来报、报什么、怎么报”。
2.升级信息系统:优化税务系统功能,提供安全可靠的“直连报送、上传导入”等*接口服务。
3.强化辅导服务:开展面向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政策解读、操作培训和问题解答,制定并发布详细的操作指南和数据对接指引。
结语
《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》的出台,是我国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、营造线上线下公平统一税收环境的关键一步。它并非意在普遍加税,而是致力于解决平台经济强流动性、高虚拟化带来的税收监管信息不对称难题,通过夯实涉税信息基础,让该免税的切实享受到优惠,该纳税的依法履行义务。
对于互联网平台企业而言,新规既是责任也是机遇。及时理解政策要求,升级内部管理系统,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对接,让合规报送,不仅能规避处罚风险(违规*高可罚50万元并停业整顿),更能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合规形象。随着配套措施的完善和实施的推进,一个更加规范、透明、公平的平台经济税收环境正在形成,为行业的健康、持续、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根基。
一、明确报送主体与范围,构建涉税信息报送新框架
新规清晰界定了报送主体:所有符合《电子商务法》定义的互联网平台企业,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以及其他提供网络经营场所、交易撮合、信息发布等营利性服务的组织。其报送对象涵盖两类主体:
1.平台内经营者:在平台上从事经营活动的商家或个人;
2.从业人员:通过平台以个人名义提供营利性服务的自然人(如主播、网约车司机、外卖骑手、自由设计师等)。
报送内容聚焦两大核心:
身份信息:如姓名/名称、身份证件号码/统一社会信用代码、联系方式等;
收入信息:上季度在平台取得的相关收入情况(具体类别和内容由税务部门细化)。
报送时限要求明确:
首次基础信息报备:规定施行起30日内或平台开始运营起30日内,报送平台域名、业务类型、运营主体信用代码及名称等。
季度收入信息报送:每季度结束后次月内,报送平台内经营者及从业人员的身份信息及上季度收入信息。首次报送将于2025年10月进行。
二、减轻企业负担:这些情况无需重复报送
新规充分考虑了平台企业的操作成本和效率,明确以下情形免予报送或无需重复报送:
便民劳务从业者收入免报:从事配送、运输、家政等便民劳务的从业人员,如其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或本身未达起征点无须纳税,平台无需报送其收入信息。这大大减轻了平台处理海量小额、免税收入的报送压力。
历史信息不追溯:规定施行前(2025年6月24日前)的涉税信息,平台无需补报,遵循法不溯及既往原则。
已申报信息不重复:平台在为经营者或从业者办理扣缴申报、代办申报时已向税务机关提交的涉税信息,无需通过本渠道再次报送,避免数据冗余。
信息共享防重复:要求工信、人社、交通、市监、网信等部门与税务部门加强涉税信息共享。通过共享已获取的信息,税务机关不得要求平台重复报送。
三、强化责任与安全:平衡监管与隐私保护
新规在要求平台报送信息的同时,也明确了责任边界和安全保障:
平台核验责任:平台需核验所报送信息的真实性、准确性、完整性并对此负责。但若因经营者或从业人员自身过错导致信息问题,且平台已尽核验义务,则不追究平台责任。
税务核查权力:税务机关有权根据监管需要对平台报送的信息进行核查,并在开展检查或发现风险时,要求平台及相关方提供更详细的合同订单、交易明细、资金流水、物流信息等作为支撑。
信息安全双保障:
o平台方:须依法依规保存相关涉税信息。
o税务机关:对获取的信息依法保密,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,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,采取加密、访问控制等技术和管理措施,切实保障信息安全,消除信息泄露顾虑。
四、税负影响:合规者无碍,隐匿者“现形”
针对*受关注的税负问题,官方明确释放了稳定信号:
平台企业自身:仅履行程序性报送义务,其自身税负不会变化。
绝大多数合规经营者及从业者:税负不会产生大的影响。特别是众多符合条件享受税收优惠的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从业者(如月销售额10万以下免增值税、年综合所得12万以下且扣除后基本无需缴个税等),税负不变。
主要影响对象:新规主要影响的是此前存在隐匿收入、未如实申报纳税的部分经营者或从业者。随着平台将其真实收入信息报送税务机关,这部分主体的税负将依法回归到其应有的正常水平,体现了税收公平性原则。
五、落地保障与展望:配套措施紧锣密鼓
为让新规在10月首次报送前顺畅落地,税务机关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:
1.完善配套细则:税务总局将尽快出台配套公告,进一步细化信息报送的具体类别、内容、数据口径、标准及操作流程,明确“谁来报、报什么、怎么报”。
2.升级信息系统:优化税务系统功能,提供安全可靠的“直连报送、上传导入”等*接口服务。
3.强化辅导服务:开展面向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政策解读、操作培训和问题解答,制定并发布详细的操作指南和数据对接指引。
结语
《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》的出台,是我国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、营造线上线下公平统一税收环境的关键一步。它并非意在普遍加税,而是致力于解决平台经济强流动性、高虚拟化带来的税收监管信息不对称难题,通过夯实涉税信息基础,让该免税的切实享受到优惠,该纳税的依法履行义务。
对于互联网平台企业而言,新规既是责任也是机遇。及时理解政策要求,升级内部管理系统,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对接,让合规报送,不仅能规避处罚风险(违规*高可罚50万元并停业整顿),更能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合规形象。随着配套措施的完善和实施的推进,一个更加规范、透明、公平的平台经济税收环境正在形成,为行业的健康、持续、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根基。